首頁
Languages 台文中文日本語English 字體
首頁 / 關於白話字 /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簡表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簡表
 

(節錄自黃武東、徐謙信合編;賴永祥增訂《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歷史年譜》(第一部清領時代篇、第二部日據時代篇),台南:人光出版社,1959.05初版,1995.05增訂版

第一部 清領時代篇

一、基督教佈教中斷時代(1683-1864)

1683年 鄭克塽向在澎湖島之清提督施琅無條件投降,台灣及澎湖島於是淪為清國版圖。

1714年 天主教耶穌會士馮秉正(De Mailla)、雷孝思(Regis)、德瑪諾(Hinderer)等三人奉康熙帝之命來台測定台灣地圖,自雞籠(基隆)到台灣南端跋涉台灣西部達兩年久,留台期間,其曾訪問過自荷蘭時代流傳來的基督教徒,因此其手記中有如此報告:「我們在離開廈門以前,曾聽過台灣有基督教徒。因此,我們調查結果,確定了在漢人之間沒有;但在土人之間好像有自荷蘭人占領時代基督教就被熟識的痕跡。我們遇到幾個能說荷蘭語,能讀荷蘭書,又書寫用荷蘭文字的人。......」

1830年 荷蘭宣道會的德人傳教士郭實獵(Karl Friedrich August Guetzlaff, 1803-1851)經中國沿海前往天津、東北時,取道澎湖島進入台灣,並分發基督教宣傳單及聖經等,這便是荷蘭人退出台灣後,首先步入台灣的基督教傳教士。

1860年 英國長老教會在廈門的傳教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和同長老教會在汕頭的金輔爾牧師(Hur L. Mackenzie)自廈門由該地的華人信徒2名陪同,搭乘帆船「亞細亞」號(Barque Asia)到達淡水港,大約十天久在滬尾(淡水)、艋舺(萬華)等地宣傳福音及分發基督教文書,而後返廈門。因杜嘉德對台灣印象很深,不斷向母會的海外宣道會建議設個宣道會在台灣,結果有了英國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傳教。

1864年 杜嘉德牧師為選擇在台灣南部的傳教根據地,自廈門帶了馬雅各醫生和一名家僕(吳文水)及兩名信徒,搭乘CHUSAN號由打狗登岸再來台,停留三週之久,並自打狗步行前往台灣府城。

二、長老教會開拓傳道時代(1865-1895)

1865年6月16日 馬雅各醫生由打狗海關Mr. William Maxwell的好意,頂讓他在台灣府城西門外看西街所租借的房屋為佈教所,和助手們開始傳教醫療工作。此日為英國長老教會在台灣的設教記念日。

1866年6月末 英國長老教會在廈門的宣為霖牧師(Rev. W. S. Swanson)來台,大約五禮拜久在打狗幫助馬雅各醫生的工作。

1867年12月13日 英國母會最初在台灣的宣道傳教士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和夫人來台,到達打狗。 1870年英商必麒麟(W. A. Pickering)到大社介紹在該地的埔社熟蕃族患者去台灣府受馬雅各醫生治療,是為基督教進入埔社之遠因。

1871年8月7日 馬雅各醫生報告,其利用閒暇從事台語新約聖經的翻譯,並得到派遣在大社、埔社等地的2名傳教之報告。

1871年11月24日 德馬太醫生報告前往山地4所教會(木柵、柑仔林、崗子林、拔馬)視察,並在柑子林驚異地看過有12名孩童能讀、能書、能應答羅馬字新約聖書及其教理,又這只是在過去三個月久的教導之成果。

1871年12月20日 加拿大長老教會首任在台灣的傳教士偕叡理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由打狗登岸來台。

1872年3月9日 偕叡理牧師一行於下午三時從淡水港上岸,是為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台灣設教的紀念日。

1872年5月25日 阿華(嚴清華)趨謁偕牧師,並請求師事之,是為偕牧師第一位學生。

1873年4月22日 英國母會第37回大會報告台灣南部教會禮拜堂22所,在前年度成人784名受洗,禮拜出席平均數大約2000名,又南部教會全部的成人會員現在1632名,其禮拜出席平均數大約3500名。

1873年5月16日 甘為霖牧師一行是晨由埔社出發,薄暮時始達水社湖(日月潭),命名該湖為「干治士湖」,並訪水蕃四社,是歐美人探訪該湖的第一次。

1873年10月1日 據報馬雅各醫生在國編成了廈門音新約聖經之翻譯,在過去春冬兩季間為之損害健康,受命停止一切工作三個月久。此譯本題為「Lán ê kài-chú Iâ-so͘ Ki-tok ê sin-iok」(咱的救主耶穌基督的新約),在Glasgow印竣,共406頁。

1875年4月24日 德馬太醫生訪問了番仔田、頭社、吉貝耍、嘉義等各教會,並報告番仔田教會的禮拜出席不多,平均20名左右,其中能讀羅馬字者有男1名、女2名,能讀漢文聖詩者有20名,但不能讀漢文聖經。頭社係平埔社,其禮拜堂附近的住民300名以上,但只40多名是信徒,他們很熱心讀漢文聖詩,但沒有讀漢文聖經。

1875年12月21日 南北兩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在台灣府舉行協議會歷時數天。

1876年6月11日 德馬太醫生報告台灣府的傳道師養成班(The Students’ Class)現由廈門的美國歸正會來的盧良教師之領導下頗有秩序,不久打狗和台灣府的兩宣道區將合併,又巴克禮及施大闢(Rev. David Smith)兩牧師也擬在台灣府醫院協助工作。

1876年12月 巴克禮牧師由打狗遷往其新駐的台灣府去。這是南部教會的傳教士們,不但要放棄打狗及台灣府兩傳道師養成所於台灣府,使成為更好的神學校之策。

1877年1月10日 首屆英國長老教會的「台南教士會」(The Tainan Mission Council)在台灣府舉行。

1877年10月初 甘為霖牧師和門徒3人,前往離台灣府北方七英哩的昔時荷蘭人在台灣的傳教中心──新港,從事佈教。

1879年 偕牧師娘和閏牧師娘從事婦女工作,是為北部教會最初的婦女工作的記錄。

1880年2月23日 新築在新樓東北角的台南神學校開校,學生共有15名。

1880年5月4日 馬雅各醫生奉獻一台小型印刷機,為印刷羅馬字文書之用。

1882年6月 北部教會最初創立的神學院「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在淡水砲台埔竣工。建築費6215美元是偕牧師夫婦離別故鄉來台的前夕,在故鄉禮拜堂裡的歡送會時的贈金。

1882年7月21日 晚上8點30分,舉行「牛津學堂」落成典禮,據馬偕日記載,約有1500人參加。

1882年9月14日 「牛津學堂」開學,偕牧師、嚴清華、陳火等任課。學生共有18名。

1883年2月26日 台南神學校復校。

1884年1月1日 淡水女學堂(Girls’ School)落成典禮,校舍於一年前已經建成。3月3日開學,偕牧師娘及葉順協助教學,有34名婦女入學,大都係來自宜蘭方面的平埔族。偕牧師師1887年在宜蘭方面增設禮拜堂3所,並施洗平埔族信徒640名。

1884年5月24日 巴牧師在新樓以印刷機開始印刷工作,是為台南新樓公報社之創立。

1884年8月5日 清法戰爭爆發,法艦5艘砲擊基隆港以後,陸戰隊登陸占領附近地方,立即北部教會蒙受很大的迫害。

1884年9月中旬 因為北部戰訊傳到南部,在台灣府的傳教士們被當局禁止出巡教會。

1885年7月12日 台灣府城教會報(Taiwanfoo Church News)第一號(今日之台灣教會公報創刊號)由巴克禮牧師主持在新樓刊行。

1885年9月21日 南部教會的中學在台灣府舊樓創立,余饒理為第一任學長,開校時,有學生10名入學。

1885年12月16日 英國母會女宣道會教士朱約安姑娘(Miss Joan Stuart)及文安(Miss Annie E. Butter)來台,到達台灣府。

1886年3月9日 北部設教十五週年紀念典禮在淡水舉行,汕頭J. C. Gibson牧師也來參加共有信徒1373名。

1886年7月20日 鑑於高長要退還在馬宮的房屋返台,敎士會議定澎湖的佈敎須待甘牧師返台後另定,又關於今後之「湖湖宣道會」鼓勵台灣敎會以該會本地人自辦的宣道會。

1887年1月31日 甘牧師第二次例假回國。此次例假,給甘牧師有機會整理出版「台灣佈敎之成功」,等刊盲人用浮凸版書,也有機會籌募盲人事工的基金。至1889年11月9日始返台。

1887年2月14日 台南女學(Girl’s School)開校,共有女學生18名入學。

1888年4月 甘牧師在倫敦為台灣的盲人籌刊「點字初學書」(兩種),「馬太福音書」(兩卷),「廟祝問答」等之廈門音羅馬字浮凸印刷書。 1888年(秋季) 偕牧師和門徒陳火(陳榮輝)做為期四十六天的旅行,他們所到的地方根據記錄計有桃仔園、紅毛港、內社、中壢、竹塹等。

1888年11月 「馬太福音傳全書,台灣番話新港腔,順治17年和蘭國敎師倪但理譯,光緒14年英國敎師甘為霖復印」The Gospel of St. Matthew in Formosan, (Sinkan Dialect), With Corresponding Versions in Dutch and English, Edited From Gravius’s Edition of 1661, By Rev. W.. Campbell, London, 1888在英京倫敦脫稿付印。

1888年12月8日 英國母會女宣道會敎士萬真珠姑娘(Miss Margaret Barnet)來台,到達台灣府。

1889年5月 甘為霖著「台灣傳教之成功」(William Campbell, Missionary Success in Formosa, Two volumes, London, 1889)在英京倫敦脫稿付印。 1891年7月3日 偕牧師所編的「中西字典」(英文書名:Chinese Romanized Dictionary of the Formosan Vernacular)成。

1891年9月12日 甘牧師在台灣府洪公祠開始盲人敎育(Campbell, Handbook, 345: 1, p125)。

1894年6月13日 偕牧師在加拿大被選為總會議長。 1895年3月下旬 北部敎會的女學、神學校及南部敎學的女學、中學、神學校等因清日甲午戰爭迫近台灣,自動地暫時關閉(Mackay, From Far Formosa, p.333; Cambell, Handbook, 459: 3, p.172)。

1895年5月25日 唐景崧為大總統的「台灣民主國」成立,並是日在台北城接受民眾所獻的印信。 1895年6月6日 滬尾(淡水)因自台北府逃亡的二千士兵及政府大員大擾亂,唐景菘秘密地搭乘德國商輪「駕時」號(S. S. Athur)之後,該輪冒險由觀音山砲台射出的阻害砲火,於下午八時半出港。

1895年6月初旬 台北方面的「民主國」崩壞以後,黑旗首領劉永福自打狗到台南府,為大總統繼續維持「民主國」。

1895年6月7日 日軍占領台北城。

1895年6月17日(禮拜一) 台南府的英國母會婦女們,奉令在安平待機數天之後,於是日前往廈門避難。

1895年10月6日 細川牧師到澎湖馬公之後,立即前往該地禮拜堂訪問傳道師林赤馬。據細川牧師的記載,這時林赤馬被日軍徵用為布袋嘴登陸軍之嚮導役,因此細川牧師向有關當局極力請求撤回此令,但無效,以致後來在麻豆的信徒大屠殺事件。

1895年10月14日 麻豆的村民,受由嘉義撤出的敗兵煽動,誣賴基督教徒為日軍的協力者,殺死該地的男女信徒15名及他們的非基督敎朋友4名共19名,在這不幸事件中,唯一的生存者林丁貴脫險,第二天(禮拜二)到台南府城報告慘案。

1895年10月20日(禮拜日) 巴克禮及宋忠堅兩牧師攜帶台南城土紳的請願書,於是晚前往離安平南方約七英哩的二層行,會見乃木將軍在其南軍的司令部,請求立刻進入無政府狀態的台南城,以安定人心。翌晨,日軍竟以巴、宋兩牧師為響導和平占領台南城。

1895年11月 偕叡理著「自遙遠的台灣」(Mackay, From Far Formosa, 1896)由編輯者J. A. Mac Donald脫稿付印。

1895年11月12日(禮拜二) 巴牧師夫婦陪同細川牧師,由台南城步行上北,巡迴大約半年間在兵亂中的各敎會。13日一行到麻豆,14日到牛挑灣,15日到嘉義,18日到打貓(民雄),20日到彰化,22日細川牧師離開巴牧師前往鹿港,23日細川牧師再由彰化前往台灣(台中)及葫蘆墩(豐原),24日前往岸裡大社(大社)與先到的巴牧師夫婦再相晤,而後細川牧師在大社離別巴牧師夫婦向大甲方面上北,繼續他的回日旅行。據巴牧師的記載,這戰後首次的教會巡迴旅行,日人信徒的日匹信亮大佐也給與他很大的幫忙。在這五禮拜間的敎會訪問,他施洗了信徒17名。

1895年12月18日 英國母會傳敎士梅監霧牧師(Rev. Campbell N. Moody, M. A.)、廉得烈牧師(Rev, A. B. Nielson, M. A.)及醫療教士蘭大衛夫婦(Dr. and Mrs. David Lands borough, M. B.)來台,到達台南。

1896年5月末 日軍到達台東,由此東部的迫害便終止。在這動亂期間東部的敎會除了信徒的家屋多所被暴徒搶奪破壞以外,還有禮拜堂2所(觀音山及石牌)被燒毀,信徒4名被殺死。

第二部 日治時代篇

三、自治、自養、自傳的草創期(1896-1914)

1896年(明治29年)1月下旬 宋忠堅、梅監務、蘭大衛等三敎士為籌設醫院事,臨中部彰化地方視察。

1896年2月24日(禮拜一) 李春生率孫延齡、延禧、延昆及子弟計8人,隨同樺山總督往東京遊歷;返台後寫「東遊六十四日隨筆」。孫輩留下讀日本書,即此批為嚆矢。    首屆南部中會(舊稱:台南長老大會)在台南新樓中學成立,會期三天。到會者有英國母會台灣南部傳敎士,牧師巴克禮、宋忠堅、廉得烈、梅監務,長老余饒理、蘭大衛等6名,各敎會的長老有18名(就中6名傳道師),共24名,推舉巴克禮為「會正」,許延芳、潘明珠分別為正副「紀事」。是日,在東部觀音山禮拜土匪燒去。

1896年4月 日本基督敎會傳道局,為建立日人敎會於台北,決定派遣河合龜輔牧師來台。

1896年6月24日 因余饒理先生遷往客家人地區,故巴克禮牧師在敎士會中表示他願意繼余先生擔任其盲人學校之職務直至甘為霖牧師回台時。

1896年9月30日 巴克禮牧師報告麻豆事件之結果乃該地村民為被虐殺之信徒提供墓地及賠償7000元。

1897年1月20日 台南敎士會議定派高鐵(高金聲)前往福州留學,會中報告母會雖在1893年2月17日曾指令將要回台的巴禮牧師為台南神學之負責人,但今復由母會授予敎士會安排任命神學校負責人之權利。

1897年1月24日 福州英華書院開學。學生有200多人,內有台灣來皂高金聲及潘茅格(日新,是大社敎會執事潘打毛厘阿昌之子)。

1897年3月底 台南洪公祠之「訓瞽堂」(盲校)因租期屆滿而停辦。嗣後政府採納甘為霖牧師之建議,再設官立盲啞學校於台南並聘用台南中學之日人敎員秋山衍三先生為該校第一任校長。

1898年1月12日 台南敎士會議命甘為霖牧師負中學之責任並同意將杜君英禮拜堂的動產劃為兩份,一半為平埔族信徒之用,另一半為客家族信徒之用。

1898年3月8日 據報,日本基督敎會傳道局幹事貴山幸次郎牧師到台南作將來要派駐台南的日人牧師之準備工作。台南教士會以所派牧師能說英語及能幫忙這些敎士會的工作為條件,同意一年間每月支出10元之補助為其薪俸。

1898年4月15日 日本聖公會開設台北講義所,傳道人寺田藤太郎長老。

1898年9月14日 據報,細川瀏牧師每禮拜擬於台南神學校及中學分別敎授日文三小時。

1898年5月15日 蘭大衛醫生暫關閉彰化醫院,跟梅監務牧師前往大社如前在該地舉辦臨時診所。

1899年9月6日 據馬雅各醫生來函,英國母會分別補助拔馬及牛挑灣兩敎會建堂各1000元及500元,又因新樓醫院建築完成,故母會也准以舊樓醫院的房屋交託宋牧師娘創辦女醫院。

1899年12月29日 太平境敎會選林燕臣及徐賞為長老。

1900年3月14日 據報,聘用秋山衍三先生為台南中學日語敎師。

1900年4月11日 台南敎士會同意英國母會之請求,將舊樓房屋借給宋忠堅牧師娘為婦女醫院之用,又議定通知東京日本敎會,敎士會不能再繼續援助台南日人敎會牧師每月10元的薪俸。

1901年6月2日(禮拜日) 北部敎會的開拓傳敎士偕叡理牧師經過長久的疾病糾纏,終於下午四時在淡水逝世,享年58歲,二天後埋葬於淡水「馬偕墓地」。

1901年10月30日 因為宋忠堅牧師暫時要去中國,台南敎士會任命巴克禮牧師管理神學校。

1901年12月24日 關於前由汕頭 Rev. J. C. Cibson所照會的中國全體長老會諸差會之合一,雖然台灣已成為日本之領土,台南敎士仍贊成加入並派巴克禮牧師為合一籌備委員會委員。

1902年9月13日 太平境教會禮拜堂獻堂禮拜,由劉茂坤牧師主持。基地是吳道源奉獻。由黃月德監工,1902年正月開工,8月竣工,堂長6丈,寬4丈,可容五百多人,母會贈名為馬雅各紀念敎會(Maxwell Memorial Church)。

1903年2月18日 關於英國母會外國宣道會幹事Rev. W. Dale所提議的南北兩敎會聯合之書信,台南敎士會於是日議贊成並託巴克禮牧師照會北部吳威廉牧師,同時函請英國母會照會北部的加拿大母會。

1903年11月 甘為霖著「荷蘭治下之台灣」(William Campbell,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London, 1903)在英倫脫稿付印。

1903年11月 台北醫學校學生成立基督敎青年會,參與者有周福全、廖煥章、吳克己、趙篤生等。

1904年1月13日 因為在蕭壠(佳里)及其周圍鄉村之佈敎頗有效果,台南敎士會授權蕭壠之會友獲致一所聚會所。又報,台南市的敎會人士發起一個創辦英和學院(Anglo-Japanese College)的運動,並提出請願書到敎士會。

1904年2月13日 日俄戰爭爆發。

1904年5月6日 蘭大衛和梅監務照例到大社並於是日在該地開辦臨時診療所。又梅牧師也前往葫蘆敦佈道並舉辦傳敎者之夏季學校研究保羅書信。

1904年5月9日 北部敎會的吳威廉、華德羅、嚴清華等聯名,向加拿大母會提出具有歷史性的請願書。其內容是:1.請母會准北部敎會設中會以促進本地敎會之自治,2.請母會選派夠資格的女宣敎師駐「女學堂」以資充實新時代婦女敎育,3.請母會開設中學為神學校的豫備學校,以資提高神學校之水準等。

1904年10月4日 北部敎會的首屆中會(舊稱:台北長老中會)在淡水「牛津學堂」開會,到會者有外國牧師吳威廉和本地牧師嚴清華,及13名長老。開會時,吳牧師被選為會正,長老陳能和黃青年被選為正副紀事。

1904年11 月6日 嘉義地方大地震,全毀之家屋約509棟,半毀者約一千餘棟,死者145人,輕重傷者150人。

1905年3月10日 關於廈門敎士會照會有關中國長老會聯合之問題,台南敎士會議決如下:1.關於我們的一階段是和淡水的加拿大宣道會聯合,並希望為台灣組織大會而由大會決定該敎會之關係。2.由台灣之地位而論,因目前隸屬於日本,我們不打算勤告我們的人們和中國之諸長老會形成聯合。3.在這情形中,對於所的諸點我們不宜作決定。我們覺得組織上的聯合是目前不能實行的;聯合須由在同一地方工作的諸敎會進行;又在諸敎會間得安排一連絡關係以促成其聯合,使更密切聯合之問題能依照經驗而獲致解決。

1905年6月1日 台南敎士會議定向在淡水的加拿大宣敎師們建議印行全島用的羅馬字統一詩(Union Hymnbook);但關於現在擬印行之南部敎會所用的羅馬字「聖詩歌」,議定以聖經之閩南語音而仍舊以南部敎會所用的台南方言閩南語音印行。

1905年7月6日 據報,「台南敎會報」獲得台灣總督府之發行許可狀。

1905年10月 南部中會於去年秋會委託甘為霖牧師執筆的「治理敎會」(羅馬字版)脫稿印行。

1906年2月6日 郭希信、蕭安居、陳清義等3名考試及格由北部中會(第三回)任命為候補牧師。又是日北部中會也創設「傳道更任部」(後「北部傳道局」之前身)辦理傳道師之更任及其所遇之事。

1906年3月17日 以嘉義為中心的斗六及鹽水港等二廳的轄下發生大地震,嗣後四、五日間仍斷續強震數次,壓死者壹千壹百餘人,負傷者壹千九百餘人,房屋倒塌六千七百餘棟,災情慘重。

1906年6月7日 台南敎士會議定付印梅監務牧師所著之羅馬字版羅馬人書第一章~第八章註釋,並為噍吧哖(玉井)之創佈道所補助80元。

1906年6月30日 向總督府申請設立「台南長老敎會高等學校」一案獲准。

1907年1月10日 巴克禮牧師報告說本年廈門的「主日神糧」因為語音上及種種理由不適合在此間使用,另印自用主日學課本。

1907年3月26日 加拿大之偕彼得博士,淡水之吳威廉牧師,廈門之越約翰牧師等於是日下午在台南中會致辭之後,被邀請參加台南敎士會並討論台灣統一聖詩之籌備,敎育事業,以及聯合台灣英加兩宣道會的工作於一個台灣大會的管轄下之提案等。尤其關於聯合南北兩北兩敎會之提案,他們都認為必要,但為要該聯合得實行,其局面必須本地敎會能充分理解。

1908年12月30日 台南敎士會應淡水敎士會之要求,任命宋忠堅於明年一月前往北部主持新到的傳敎士劉忠堅之第一次語言考試,同時並議定向淡水敎士會請求派傳敎士一名南下主持戴美斯牧師之初次語言考試。

1908年(月日不詳) 劉忠堅牧師是年和嚴清華首次前往宜蘭平野訪問敎會,據他報告方面的16所禮拜堂中,除了宜蘭及羅東2所建設在漢人中心地帶以外,都在平埔社,其信徒也大部份為平埔族。

1909年1月27日 關於協商南北兩敎會境界線問題,台南敎士會議定依照淡水敎士會的建議,和南北兩中會共商處理,又關於統一聖詩之問題,甘為霖牧師報告說年11月21日吳威廉牧師來函說北部中會鑑及辦理統一聖詩之事尚有困難,故議定採用廈門總會所批准的該會第四版之「養心神詩」為北部敎會聖詩。

1911年8月 英國母會月刊的報道曰:台灣的英加兩敎士會在計劃開辦「聯合英和學院」(Union Angle-Japanese College),除兩教士會分別提供外國傳敎士為該院敎師之外,尚擬撥出5000英磅為購買地皮及建築院舍之用。

1911年10月5日 南部中會(第十六秋會)應北部中會之請求,議定再增3名代表與北部的代表商議「南北敎會聯合章程」(同議事錄第13、14條)。

1912年(明治45年)2月28日 北部敎會的傳道更任部報告派鍾天枝前往汕頭學習粵人白話字(羅馬字)。是日北部中會(第十四回)批准南北兩中會所協定的「南北敎會聯合章程」(參照同議事錄副本第7頁),又北部敎會的傳道局章程也經同中會審議通過,因此,傳道局正式成立。

1912年4月4日 南部中會(第十七回)接納「南北聯合章程」後,議定與北部敎會聯合。 1912年4月12日 Marian Keith著「馬髯蕃,偕叡理傳」在加拿大多倫多脫稿付印。Marian Keith是Mrs. Mary Esther(Miller)Mac Gregor的筆名。

1912年8月29日 台北市街因颱風被大水淹到三尺高,全潰家屋三千四百餘。據報,這次台北的大水是五十年的最大的一次。

1912年9月18日(禮拜三) 因來自台灣海峽的颱風而延期一天開會的閩南五十禧年大會,於是日上午在鼓浪嶼之杜嘉德紀念禮拜隆重舉行首次會議,這次大會的會賓,包括台灣北部敎會的代表陳清義及南部敎會的代表巴克禮兩牧師。

1912年12月26日 「馬偕紀念醫院」(Mackay Memorial Hospital)在台北市雙連落成,翌日在同處並舉行北部設敎四十週年紀念典禮,到會1000多名。

1913年4月11日 巴克禮牧師於是日在廈門,由該地2名中國牧師及1名傳道師協助,著手改譯廈門音羅馬字新約聖經,至於1914年10月2日這一次改寉作始告結束。

1913年5月22日 台灣大會(第二回)議決改敎會名稱為「台灣基督長老敎會」並託會正紀事稟請總督許可後,立即施行。

1913年7月29日 甘為霖編著「廈門音新字典」(第一版在橫濱印刷)在台南發行。字典之成,得林錦生、陳大鑼之助。 1914年4月4日 北部教會的神學校由淡水「牛津學堂」遷往台北以後,其舊址由教士會創辦淡水中學校,並派偕叡廉先生為第一任校長。

1914年4月15日 柯安樂由三角埔教會延聘為該會牧師。

1914年11月 據英國母會月刊記載的本年度台灣全體教會之教勢如下:禮拜天出席數上午12137名(南部9033名,北部3104名)下午10545名(南部8766名,北部1779名);羅馬字讀者數6305名(南部5342名,北部923名)。漢文讀者數1403名(南部974名,北部429名);成人信徒及其家人25791名(南部21002名,北部4789名)。南部信徒所分佈的都市鄉村886所,北部信徒所分佈的都市鄉村349所,其人口北部1110994名中信徒4257即1對261之比率,南部2102223名中信徒3534名即1對97之比率,而全島人口共3213221名中全體信徒25791名即一對124之比率。按此統計係這次宋忠堅牧師回英時向母會報告的。

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5-1930)

1915年1月 台南長老教中學新校舍建築動工,1916年4月竣功。總工程費4500英鎊中,台人捐獻2000磅。建築委員會貢獻甚大,尤其執行祕書顏振聲,出納劉瑞山兩位專心致力。

1915年2月23日 北部中會(第十九回)派陳清義等3名參加教士會商議關於在台北創設書房之事宜。又報去年中壢、獅潭底兩教會建築新禮拜堂。

1915年(春季) 巴克禮牧師再前往廈門訂正前年改譯的廈門音羅馬字新約聖經。據他說:此訂正工作自3月5日~7月8日始告完成。

1915年4月 據報,幾年前至淡水女學讀書的埔里社原住民小女2名,於前年暑假歸鄉之後,於秋季再回到淡水就讀。當於1913年之秋,由中國大陸來台的3名外國傳教士,奉准前往她們山間訪問時,夜間恰聽到她們暑期回家的小女在唱「耶穌愛我」的讚美時,並聽說:她們同族的人願聽更多的福音。此為近代台灣教會和原住民的首次接觸記錄,也被記載在宋忠堅牧師報告文「台灣原住民」。

1915年5月 甘為霖著「台灣素描」在台南脫稿,而後在英倫出版。

1915年7月14日 日政府在台南市公會堂贈與甘為霖牧師「勳五等雙光旭章」勳章,以酬償其在台創設人教育機關及啟蒙對日本殖民政策的批評者們之功績等。是夜在台南的政府大員及士紳等350名再在同處舉行大宴會祝賀甘牧師的殊榮。

1915年8月3日 巴克牧師由是日起到11月11日間在日本橫濱監印他改譯的羅馬字新約聖經。

1915年8月3日 噍吧哖事件發生,嗣後約一個月久,日人逮捕發起暴動的嫌疑者起見,出動大批的軍隊討伐附近鄉村,情形慘重。據報,為此事件被殺死的台灣人中,也有小部份的教友。

1915年8月 大稻埕新禮拜堂落成,此係李春生長老一人奉獻的。

1915年9月(最後禮拜) 加拿大多倫多之納克斯神學院(Knox College),在為期三天的新建院舍落成典禮中,將神學博士學贈與甘為霖牧師以表彰他在台長久的傳教過程中做為歷史家,字典編輯家,及福音宣傳家之功績。

1916年3月 林茂生畢業東京帝國大學,成為台人首位文學士。

1916年4月下旬 甘為霖牧師被民政長官邀請在台北市內國語學校講堂,以1.台灣歷史資料(Sources of the History of Formosa)。2.荷蘭的台灣占領(Dutch colonizing in the island)。3.中國的台灣統治(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Domination)。及4.日本最初的殖民地台灣(Formosa as the first Crown colony of Japan)為題,由總督府翻譯官翻譯,連續四夜間向200多名的政府大員及士紳演講。

1916年5月28日 巴克禮改譯的羅馬字新約聖經第一版發行。

1916年8月17日 植村正久牧師來台,除參加台北日本基督教會堂獻堂典禮之外,並赴各地演講。

1916年(秋季) 羅虔益先生在東京完成其日語課程,並偕曾在東京女子青年會服務的新夫人返回台北。又最近加拿大母會外國宣道會也任命羅先生在台北創設基督教青年會。

1916年10月26日 英國母會新任女教士杜雪雲(Miss Sabine E. Mackintosh)於是日搭日本郵輪離英到彰化赴任。

1916 年11月 據報,自創立台南神學校以來,入學生175名,畢業生123名,現在學生17名。

1917年2月21日 甘為霖牧師及家眷於是日由安平港搭「漳州丸」輪船離台。

1917年4月18日 台灣大會(第六回)創設主日學部會。

1917年10月8日 戴仁壽著「內外科看護學」(英文書名: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Nursing)由台南新樓冊房發行。是書是由陳大鑼用白話字寫成,全書共675頁。

1918年12月 據報,巴克禮牧師被英國聖經公會任命為該會榮譽終身總裁。

1921年2月 據報,梅監霧(梅甘務)牧師在台南籌備印版他所著廈門音羅馬字之「初代教會歷史」。

1921年3月9日 南部中會應高雄州各教會議長暨代議長老之請求,議定准許彼等在中會監督下以高雄州為自治區,自行處理區務。其首任高雄區教務之人員係正副局長林燕臣、吳希榮,顧問廉德烈,正副書記廖得、鄭溪泮及其他役員、會計等共12名。

1921年5月2日 巴克禮牧師於是日晚間在英膺選就任英國長老教會首屆總會議長之職位。把巴牧師就任前,英母會之「總會」稱為「大會」,而他的刊登在英母會月刊上的「總會議長就任演說」全文,被讚為「許多年來他們所得的最顯著的演說之一」。

1921年7月13日 首次「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總會」在淡水中學(「牛津學堂」)舉行,陳清義牧師為主理,陳溪圳,陳榮宗兩傳道師當選為正副書記。

1922年2月11日 賀川豐彥先生由基督教青年會聘請來台,赴各地演講。

1922年2月14日 廉德烈牧師在法國Montpellier之"La Gerbe"的協議會中,以「台灣之美麗島」("La Belle Isle de Formose")為題發表法語的演講,後來其演講被印小冊子分佈各方面。

19230年(春季) 巴克禮牧師於去年回台時在上海督印的杜嘉德編著「廈門音英漢大辭典」(Douglas’s 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之增補版由商務印書館發行。 1923年(春季) 劉忠堅著「美麗島」(Duncun Macleod. The Island Beautiful, 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North Formosa, Toronto, 1923)由加拿大長老教會外國宣道會發行。

1923年7月15日 羅馬字版「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歷史」由北部中會教會歷史部發行。

1924年1月 高雄教務局發刊「教會新報」(活版)

1924年4月1日 據報,南北統一之新聖經(南部版2000冊,北部版1000冊)未幾將出版(第十二回台灣大會年錄第4、5條)。

1924年4月2日 台灣大會(第十二回)設置教會憲法部會(同年錄第31條)並派劉忠堅及郭希信為代表出席巴克禮博士來台傳教五十年之祝賀會(同年錄第36條)。

1924年9月25日 巴克禮博士在台傳教五十年紀念祝賀會,由台南神學院、中學、女學等聯合在台南中學禮堂舉行兩晚,有聯合合唱隊合唱海登之「創世紀頌」,神學生表演「路得馬丁生平劇」,中學生表演英語「外國傳教士劇」等節目,甚為熱鬧。

1924年10月27日 加拿大母會新任傳敎士明有德牧師(Rev. Hugh A. Mac-Millan, B. A., B. D.)偕夫人來台抵達淡水。

1925年8月3日 賴鐵羊著基督教小說「母之淚」(An-niâ ê ba̍k-sái)由屏東醒世社刊行,文117頁。

1925年8月 據報,巴克禮牧師應英國聖經公會之聘請並得英國母會外國宣道會之同意,擬改譯廈門音羅馬字舊約聖經。

1926年(大正15年)1月 巴克禮牧師為改譯廈門音羅馬字舊約聖經前往廈門(第五十回南部中會議事錄第53條)。

1926年3月2日 真耶穌教會張巴拿巴、郭多馬、高路加、陳元謙等,由台人黃呈聰(以利沙)、吳道源(約翰)、王慶隆(耶利米)、黃醒民(但以理)等弟兄陪同,由廈門搭船來台。在台工作40天,成立線西、牛挑灣、清水三教會。

1926年3月3日 據報,巴克禮牧師於是日抵達英國做短期的休假並擬於秋季再返台翻譯舊約聖經。

1926年3月7日 關於北部中會所照會之「聯合神學院」事項,南部中會(第五十六回)議定希望校址設在中部,但須讓教士會主決(同議事第43條)。

1926年3月20日 井上伊之助所著之「生蕃記」由東京警醒社書店發行。

1926年5月 北部中會的教會報「芥菜子報」(季刊)於是月起改為月刊,其印刷仍舊由高雄醒世社承辦(參照第三十一回北部中會議事錄第39條)。

1926年 淡水中學的合唱團(School Glee Club)前往日本做音樂旅行備受歡迎。

1926年10月8日 鄭溪泮著白話字小說「出死線」上卷由屏東醒世社刊行,本文221頁。

1927年8月 據報,台南神學校前年度(即今年春季的)畢業生8名之中,唯1名屬於南部中會,又台南教士會議定以劉忠堅遞補前由巴克禮所任的該校校長之遺缺。

1928年1月 北部中會之「芥菜子報」與「台灣教會報」合印出版(參照第三十二回北部中會議事錄第27條)。 1928年1月 東京台灣基督教青年會成立。

1928年6月 巴克禮牧師於是月自廈門向英母會報告:「舊約聖經的翻譯繼續穩定地進行,現已到以西結第十八章」。

1928年7月 據報,梅監霧牧師(Campbell, N. Moody)被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sgow)贈予神學博士學位,因其所著「異邦人之心」(The Heathen Heart, the Reception of the Gospel among the Chinese of Formosa, London, 1907),「台灣之聖徒」(The Saints of Formosa, London: Oliphant, Anderson & Ferrier, 251 pp.),「初代信徒之精神」(The Mind of the Early Converts, Hodder & Stoughton, 1921)被認為對教會史上有重大貢獻。最後的「初代信徒之精神」係梅牧師之主著,關於他在這名著的學識上之地位,請參照Professor C. Anderson Scott, D. D. 之介紹論評"Light from the Modern East"。

1929年3月5日 台南中會(第六十一回)議定將高雄區會所辦的「醒世社」和教士會所辦的「新樓書房」合併,並發行統一的「台灣基督教新報」之方案,提請教士會贊同「同議事錄第32~47條」,但此案因和教士會所提之案頗有出入,終在11月20日南部臨中會,議定罷論並向各有關訂閱者聲明教會報之統一事未得實行。

1929年 芝宛(泰雅爾族婦人)被孫雅各,徐春生兩牧師從花蓮港帶到淡水婦學就學。

1929年9月 據報,巴克禮牧師來函說:他現已翻譯好自詩篇至瑪拉基書之舊約各書,此外還己譯完創世紀、由埃及記、歷代志上卷等3書,這是他要翻譯的舊約全書的一半。現正開始譯利未記,不久詩篇的單譯本將印行。

1930年4月 台南東門教會增聘之潘道榮牧師就任,一所教會聘請二位牧師之先河。

1930年10月26日 日人在台南開催「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並於是日起至11月3月之9日間,在這自荷蘭人占據以來歷經三百年久之古都舉辦「史實講演會」、「史料展覽會」。

1930年12月30日 巴克禮牧師於是日在明信片上記載曰:「今天早上,我們已完成我們的舊約聖經之翻譯及最後的校訂」又曰:「他回台一個月後即將前往上海監印該新譯本」。

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1-1945)

1931年(昭和6年)1月 據報,兩年前曾去淡水婦學讀過八個月久,而後受北部女宣道會派遣返回花蓮港加禮宛的泰雅族女宣道婦芝宛,於去年11月27曰在松山禮拜堂舉行的第八屆北部女宣道會年會中,以書信報告她在新城太魯閣附近之諸蕃社所做的首次工作。

1931年4月 許南勉(阿美族)來台北神學校就學。

1931年9月 據巴克禮牧師報告曰:新約聖書於十四年前發行第一版以來到現在已賣了約60000冊,目前舊約聖經的印刷工作穩固地但很遲地在進行。又曰:我懷疑於今年末能回到台灣。但我要盡速回台交替劉忠堅博士在神學校之教學,使他能專務很有意義的佈道工作。

1931年9月 川島重治(阿美族)打歪(泰雅爾族)等原住民來台北神學校就學。

1932年1月29日 曾在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到耶利米書之巴博士所譯舊約聖經的活字版型,於是夜因該印書館遭日軍爆炸,除了詩篇之活字版型外,全部被燒毀。

1932年3月1日 南大常置委員會獲致台南教士會同意後,交託南大編輯部議定將「台灣教會報」(台南教士會)、「教會新報」(高雄中會)、「福音報」(台中中會)等三報聯合稱為「台灣教會公報」並於5月1日起接前「台灣教會報」(第56號)做為第566號報紙刊行(參照「教會報」1932年4月號第1、2頁,「教會公報」1932年5月號第2、3頁)。又北部中會也3月31日開臨時中會議定將合刊在「台灣教會報」做為「北部事務」之「芥菜子報」以先試行二年久接受400份及補貼50元為條件,仍舊合併在此南部大會所辦的「台灣教會公報」刊行(參照第三十七回北部中會臨時會會錄)。

1932年5月1日 由「台灣教會報」、「教會新報」及「福音報」三報聯合的「台灣教會公報」首次出版,期數接前「台灣教會報」為566期。

1932年8月3日 「台灣基督教青年會聯盟」於台南舉行發會式及第一回總會。由東京、台北、宜蘭、豐原、台南等6單位青年會代表共10名參加出席審議章程及選舉委員9名顧問7名。翌日第一次委員會時,選舉廖繼春為委員長,顏春和、劉子祥等為庶務委員,黃受惠、林朝棨等為會計委員。

1932年10月26日 再前往上海的巴克禮牧師,於是日以書信向母會報告曰:所幸者係由商務印書館之廢墟中,找出的紙型尚完整,又印書館之負責人也准許我們將該紙型移去他處作印刷工作,這是10月11日之事,但目前因聖經公會幹事Mr. Sheppard不在,不能開始工作,須待至11月10日他回來上海之後,始能作最後決定。我希望於1934年初能看改譯舊約聖經之出版。

1932年12月13日 牧尾哲著「台灣基督教傳道史」在台北發行。

1933年3月 台灣基督教青年會聯盟創刊「聯盟報」。

1933年5月21日 劉忠堅所著英文小冊子「1933年在台灣南部工作之佈道工作」(Duncan Macleod, Evangelism in South Formosa in 1933, Tainan)由台灣教會公報社發行。

1933年7月19日 高德章譯司馬斯(J. Paterson Smyth)原著「平民基督傳」(羅馬字)由公報社出版。

1933年9月6日 偕叡廉先生之岳母羅安娜女士(Mrs. Anna Ross)在加拿大去世,享年85歲。她係加拿大聞名的故羅約翰牧師(Rev. John Ross of Brucefield)夫人,曾於1919年70歲時來台一年半久、居住在女婿偕先生宅並做宣教師子女們之教師而後歸國,不但是教育家,而且是個很保守,敬虔的長老會女信徒,所著小冊子「長老教會之標記及鬥爭」(Anna Ross, The Presbyterian Manner and Its Battles 1556~1925, Toronto)由偕先生娘在台分發給其友好(參照「教會公報」1934年1月號第28頁)。

1933年10月4日 巴克禮牧師由上海回到台南。據報,英國母會收到巴克禮牧師報告並改譯舊約聖經己印畢之信封及一張瑪拉基書最後一章之校樣,其上並有記載「1933年8月4日聖經翻譯完畢」("O. K. T. B. 4 August 1933”)之隱密文字。

1933年12月25日 巴克禮牧師在台南收到新印好的改譯羅馬字舊約聖經20冊。

1934年3月27日 台灣大會(第十七回)接納鄭溪泮牧師所調查的「全台諸市街庄人口數信徒數統計一覽表」並令登在敎會公報上,計全台人口數4932433名,信徒數43322名,就中北部教區人口數1906117名,信徒數10414名,南部教區人口數3026316名,信徒數33444名。

1934年8月1日 台灣基督教青年會聯盟舉辦的夏季學校(第一屆),假彰化教會禮拜堂舉行。會期自1日起至7日。主題:青年的使命。

1935年6月 台南神學校教授武田公平發行「基督教真理」(第一號)之月刊。 1935年6月17日 據報,日政府於是日(台灣始記念日)將寶貴的花瓶贈與蘭大衛醫生,以表彰其在台從事醫療工作四十年之功績。

1935年8月初 明有德牧師自神戶回台並由北部教士會任命為淡水中學學長。

1935年8月1日至7日 第二屆「夏季學校」假台南神學校舉行。主題:光明的兒子。

1935年9月 據報,台南教士會議定於本月底,將台南新樓醫院移讓與南部大會並重建彰化醫院。又報,南部大會之書記已遵台灣大會之命,修書聘請宋尚節博士台奮興教會。

1935年10月5日 巴克禮牧師於是日上午零時二分在台南新樓住宅去世,享年87歲。第三天(10月8日)下午在台南太平境禮拜舉行告別式後,埋葬在台南基督教墓地。

1935年10月10日 曰人宣揚所謂台灣近代化之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博覽會在台北市舉行五十天,各地觀眾雲集台北,盛況空前,會期中北部教會在博覽會第一會場設置基督教休憩所並在該處舉行傳道工作。

1935年10月15日 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置七十週年紀念會,於是日上午十時起,由英國母會會使、閩南大會會使、嶺東大會會使等內外來賓臨參加,在台南太平境禮拜以第一次會之「紀念禮拜」隆重開始,嗣後並有「祝賀歡迎會」、「紀念講演會」、「教會史講演會」、「感謝禮拜」等會分別在台南太平境教會、公會堂、東門教會等處舉行三天,至為盛況。

1936年3月末 打歪(泰雅爾族)畢業於台北神學校聽講科,由宣道會派往花蓮港廳轄內阿美族各部落傳道。

1936年8月11日至18日 第三屆「夏季學校」假淡水女學校舉行,主題:跟隨我。

1936年12月1日 新聖詩試用版(有347首)刊行。

1936年12月18日 萬榮華著「台灣之巴克禮」(Edward Band, Barclay of Formosa,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Tokyo, 1936)在東京教文館發行。

1937年3月4日 台灣總督小林躋造等一行蒞臨樂山園癩病院視察園內恩賜記念室等諸設施並贈與毛毯給各癩病患者。

1937年7月22日至27日 第四屆「夏季學校」,假台中柳原教會舉行。主題:耶穌的十字架與青年。 1937年8月 依照台灣大會之議決,合刊在教會公報的北部教會之「芥菜子」,於是月起改為「北部中會」欄刊上。

1937年12月 植村環女士辭去台南長老教女學學長職務。

1938年7月21日至28日 第五屆「夏季學校」,假淡水中學校舉行。

1939年7月25日至31日 第六屆「夏季學校」(此屆稱修養會),假台南神學院舉行。主題:耶穌與教會。

1940年3月27日 台灣大會(第十九回)批准北部中會建設大會(同議事務第66條),並議定「主日學」名稱改為「日曜學校」(同議事錄第70條)。

1940年5月21日 首屆「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在台北神學校講堂成立,陳溪圳當選議長,蕭樂善、林彼得各當選正副書記。又關於山地宣道師打歪遭曰人拘捕迫害事,北部宣道會於是日也在大會報告。

1940年7月 台南教士會電告英國母會曰:決定關閉台南神學校,並將該校之學生擬於今秋併合在北部神學校。

1940年7月1日至7日 第七屆夏期學校假台中柳原教會舉行,主辦單位改名為台灣基督教會青年會聯盟。此年以後戰事日趨激烈,聯盟在無形中解散了。

1942年3月22日 北部教會設七十週年紀念典禮於下午二時在艋舺堂舉行,因時局關係沒有往年紀念典禮般的盛況,到會者共有400多名,下午七時半在同一處繼續舉行紀念音樂會,至十時節目才告完畢。

1942年4月19日 顏振聲醫生編「南部教會醫療傳道史」(白話字,51頁),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刊行。

1942年8月5日 為籌組「基督教奉公會」,各參加單位所屬傳教者提前在台北市幸町教會堂及台北神學校舉行「全台灣基督教教師練成會」2天,到會者計日本基督教團21名,聖公會4名,天主公教會8名,北部長老教會46名,南部長老教會94名,基督教青年會1名等共有174名。 1942年8月7日(禮拜五) 為配合日人所謂戰時體制,將以前組成之「北支事變全台灣基督教奉仕會」擴張為「台灣基督教奉公會」,由日本基督教團台灣教區、日本聖公會台灣傳道區、日本天主公教台灣教區、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基督教青年會、基督教婦女矯風會台灣部會等7團體組成;並於下午七時半在台北市公會堂舉行成立典禮。當晚參加成立典禮的日台信徒共有1300多名。理事長上與二郎及由各參加單位選出的理事17名之外,在全島各地區派有地方委員長及委員若干名。

1942年8月11日 陳清義牧師在萬華去世,享年66歲。

1942年8月28日 台灣基督教奉公會由該理事更改名稱為台灣基督奉公團並議定該團團則。

1942年10月1日 台灣基督教奉團台中地方部於是日下午七時半在台中基督長老教會堂舉行發會式,由上與二郎理事長主持,信徒300名參加。

1942年12月1日 日文月刊「台灣基督教會報」由北部大會版,編輯及發行人為蕭樂善。

1943年2月25日 為實行所謂「南北合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創立總會於是日上午十時在彰化基督長老教會舉行,除南北兩教會之議會85名參加外,尚有日本基督教團台灣教區長上與二郎,總督府宗教調查官宮本延人及派自台中州的深川屬等幾位來賓觀禮,開會時,楊士養、高端莊、羅文福、吳永華分別當選正副議長正副書記。這次「創立總會」將全島教會分割為1.台北(台北州及花蓮港廳)2.中部(台中州及新竹州)3.台南(台南州)4.高雄(高雄州、台東廳及澎湖廳)等四個教區,其事務所置於台南市。

1943年10月25日 馬偕紀念醫院由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徵用成為博愛會經營之病院。

1944年1月 「台灣基督教會報」14號刊出,就停刊。

1944年2月27日 林燕臣牧師於台南市三分子寓所去世,年86歲。

1944年11月 由青年會主事近森一貫領導,陳泗治、陳惠南、吳清鎰、李雅各、林和引、徐謙信、吳永華、駱先春、張崑遠等傳教者所組成之「戰時慰問合唱團」在台北近郊各陸海軍病院及兒童疏散學園從事合唱慰問。

1945年2月13日 以所謂「抵抗敵人之思想謀略」及「促進今後之思想防衛」為標榜而組成的「台灣教團戰時挻身隊」於上午十時在台北市大正町教會堂(現在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堂)舉行發會式,並於是日起到16日在該處開辦「挻身隊員練成會」四天,當時由教團本部選拔為「挻身隊員」在該會被「練成」的傳教者有吳永華、陳泗治、林田弘道(林後得)、羅文福、劉華義、李嘉嵩、李傳、謝再生、黃云、江口忠八(日人)、上林照三(林照)、阮德輝、繼山謙三(許有財)、徐復增等14名。

1945年10月2日 「日本基督台灣教團」正式解散。 1945年10月 南部教會領袖們召開「長老教會復元發起人會」並託原南部大會常置委員會設法:1.將公報社交高金聲牧師復刊教會公報,2.從番匠鐵雄氏處收回新樓醫院之管理權,3.彌補四名長榮中學及高女之董事,4.為促進教團解散後之全島教會之合一起見,設法及早召開原台灣教團總會常議員會,否則須召開南部大會,5.議定明年正月首次禮拜日的獻金作為澎湖宣道會臨時補助金,並請議長勉勵各教會提高傳教之待遇等。
1945年10月25日 上午十時在台北市公會堂和平廳舉行受降典禮由日本在台灣的總督兼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簽置投降書。

1945年11月2日 「台灣教會公報社」更改名稱為「光復印書局」復業。

1945年12月 曾於1942年4月被日人禁止停刊的「台灣教會公報」由主編高金聲牧師復刊稱為「台灣教會月刊」(第685號)出版。

1945年12月上旬 原北部台灣宣教師羅虔益先生以美國海軍少校身份搭乘軍艦由雷伊泰島到台北訪問我教會,他帶有戰時被美軍俘虜今在該島的台灣志願兵500名之名單來台,並說明戰期中母會很關懷我教會。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版權所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8
10610 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TEL 02-7734-5516│Fax 02-2358-2461